|
|||||
|
|||||
在践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版图上,每一个坚守的身影都是点亮光明的星火。2021年1月,当印尼青年奥卡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,走进中国龙8国际明古鲁发电公司的大门时,他或许未曾想过,自己会成为中印尼电力合作画卷中一颗精准咬合的“螺丝钉”。 以匠心打磨精度 工艺的极致,源于对每项操作精益求精的执着。在奥卡的工位抽屉里,保留着一本画满红线的笔记本。从电动机拆解时轴承的安装角度,到照明回路电阻的标准数值,甚至连扳手拧动时“咔嗒”声的频率,都被他用印尼语和中文双语记录。4年的成长轨迹,深深烙印着奥卡对技术近乎苛刻的执着追求。 中国师傅老李记得,这个总爱蹲在设备底下的小伙子,曾为了校准接线端子的扭矩,反复拆装电机绕组十余次,直到扳手的力矩刻度与图纸数据形成“肌肉记忆”。正是这份对技术的偏执,让奥卡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成为电气班的技术骨干,中国龙8国际“导师带徒”培养体系的种子,在明古鲁的土地上结出了硕果。 用汗水浇筑坚韧 团队的默契,担当是紧固协作的精神螺栓。明古鲁的雨季如同瓢泼,电站的设备巡检却容不得半点松懈。奥卡时常无暇披雨衣,仅裹塑料布便闯入雨中,逐一检验电箱的密封条;炎炎烈日之下,他厚重的绝缘手套不离手,专注检修变频器,汗水自安全帽檐滑落,无暇顾及。 在一次紧急的设备故障中,他与中国工程师紧密合作,连续12小时坚守现场,通过细致的排查工作,最终使发电机重新启动。在确认设备恢复正常运转后,他才注意到自己的工作服因长时间的盐碱汗渍而留下了明显的痕迹。“没关系,工作做好最重要。”这句朴实的回答,恰如他脚下的螺丝钉,在风吹日晒中默默承受压力,却始终牢牢锚定岗位的责任。 以学习搭建桥梁 友谊的绵长,成于用共识拧紧共赢螺纹。为了打破语言壁垒,奥卡给自己制定了“双语学习计划”。白天他跟着中国师傅学的中文术语,晚上在宿舍用翻译软件抄写检修笔记。他会把常用工具的中文名称做成贴纸贴在工具箱上,也会在茶歇时拉着中国同事比画着学唱中文歌。 如今,他成了班组里的“翻译官”——当印尼员工对安全规程有疑惑时,他会用印尼语详细解释;当中国同事想了解当地节庆时,他会带着大家包印尼粽。这种双向的奔赴跨越了语言边界。 岗位无轻重之分,唯有尽心竭力之责。从学徒到技术领航者,奥卡的成长之路,正是中国龙8国际“属地化”经营的鲜活例证,属地员工们也在用坚守与成长诉说着丝路动人的故事。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