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2025年6月30日,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内蒙古水利史册的日子。随着来自绰尔河的清流涌入通辽市莫力庙水库,这条跨越391公里的“北疆水脉”,不仅终结了西辽河流域21年的干涸历史,更为蒙东354万群众送去了希望之水。中国水电十五局建设者们七年的坚守与期盼,在这一刻化作两岸震耳欲聋的欢呼——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成功了!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“十三五”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,这项总投资311.55亿元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,承载着破解蒙东地区水资源困局的世纪梦想。而对于奋战在工程“起始咽喉”与“水脉之源”——隧洞一标和文得根水利枢纽工程的中国水电十五局人而言,这奔涌的清流是对无数个日夜攻坚克难的最高礼赞,更是“以水惠民”初心的生动回响。 世纪夙愿:北疆水脉解渴局 翻开中国地图,西辽河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却因气候变化与过度开发成为全国七大江河干流中唯一断流的河流。数据显示,通辽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56%,96.6%的供水依赖地下水超采,地下水位以每年0.5米的速度下降。而与之相邻的兴安盟绰尔河流域,却因水资源利用率不足13%,守着“水囊”喊渴。 为什么是中国水电十五局?作为中央直属的综合性大型施工企业,中国水电十五局素有“水电铁军”之称。早在工程论证阶段,这支队伍便凭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卓越战绩,成为引绰济辽工程的首选建设者。从2018年9月开工令下达之日起,5000余名建设者便扎根北疆,肩负起破解蒙东地区水资源困局的千钧重担,向“世界级施工难题”发起冲锋。 “引绰济辽工程的实施,是党中央交给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的政治任务,更是造福蒙东人民的民生工程。”文得根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负责人尚飞攻坚意志坚定。面对年均气温-3℃的极端环境,他们自主研发110号高标号水工沥青混凝土配方,通过6遍碾压将坝体密实度提升至0.8以上,成功抵御5000年一遇洪水,创造了国内严寒地区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的先例。 在文得根大坝的观景台上,矗立着一座镌刻着“蒙古马精神”的石碑。这种吃苦耐劳、一往无前的精神特质,早已融入中国水电十五局建设者的血脉。项目经理张天军清楚记得2021年汛期抢筑大坝的日日夜夜:“那时,大家都拼了,连续三个月没回家,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,但看着大坝一天天‘长高’,为了不辜负蒙东人民的信任,再苦再累也值得。” 凿山引水:铁军鏖战破万难 引绰济辽工程的建设难度,堪称水利建设史上的“硬骨头”。作为全线“咽喉”,中国水电十五局承建的隧洞一标段地质条件复杂,围岩破碎多变,涌水塌方频发,高寒气候严峻…… 2018 年深秋,当第一批中国水电十五局建设者进驻引绰济辽隧洞一标项目现场时,接手的是零下 20 度的严寒、连绵起伏的山地和近 400 人同时作业的复杂局面。“这里是整个输水工程的‘第一关’,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的进度就是全线的进度,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的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线。” 项目党支部书记杜美洋回忆起当时进场场景时,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 为克服作业战线长、人员设备多、协调难度大等重重困难,杜美洋带领项目党员创新构建“党建+”融合模式。在隧洞掘进面、混凝土浇筑区等关键岗位、重点区域设立“党员先锋岗”,党员干部带头践行“小事不出现场,大事不出项目,矛盾就地化解”原则,让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工程推进的强大动力,确保施工零延误。 在输水隧洞施工中,面对涌水难题,项目团队创新采用“超前物探+洞内阻水灌浆+地表超前灌浆”三重防护体系,成功制服“水龙”。打破III类围岩顶拱不衬砌的惯例,自主研发“简易钢模衬砌台车”,使施工效率提升40%。针对特默河暗涵止水带易移位的顽疾,引入“新型定位夹具”,将安装精度控制在在偏离结构缝中心线2毫米以内。 每一个节点的突破,都闪耀着党旗的光辉。2019年7月7日,进水口引水涵管首仓混凝土开盘浇筑;2020年6月30日,680米的4#公路交通洞提前1个月贯通;2021年12月7日,特默河无压暗涵主体完工;2022年5月25日,进水口巍然封顶;2023年11月8日,1#输水隧洞提前53天全线贯通,啃下最硬“骨头”……,2023和2024年项目部连续两年获得“引绰济辽工程优秀施工单位”荣誉称号。 绿意匠心:护北疆生态屏障 “打造生态环保工地,建设绿色文明工程”深植于每一位建设者心中的行动准则。中国水电十五局深知,引绰济辽不仅是一条调水线,更是一条生命线、生态线。 在文得根水利枢纽左岸,一条蜿蜒3.08公里的鱼道如银色飘带伸向远方。这是国内首个采用“竖缝式”设计的鱼道系统,通过阶梯式水流帮助哲罗鲑、细鳞鱼等珍稀鱼类洄游产卵。“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开展生态监测,累计投放鱼苗300万尾,见证着‘鱼翔浅底’的生态画卷正在重现。”项目安全环保负责人李鹏涛介绍。 在建设过程中,中国水电十五局构建起“三位一体”生态保护体系:在拌合站安装360°喷雾除尘系统,PM2.5浓度始终低于35μg/m³;采用“三级沉淀+中水回用”工艺,实现废水100%循环利用;在弃渣场种植柠条、沙棘等固沙植物,植被覆盖率从32%提升至89%。2023-2024年度,项目被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评为“优秀单位”。 工程扰动之处,必有精心修复。项目聘请专业团队,依据当地土壤气候,科学恢复林草地21万平方米,栽植樟子松、柠条等本土植被,打造“绿色长廊”。更深远的影响正在显现。据水利部监测,工程运行后可使西辽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量减少67%,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,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注入强劲动能。 水润情深:企地共建连心桥 “建一座工程,树一座丰碑,交一方朋友。”中国水电十五局将央企的责任担当,化作润物无声的惠民实践,在蒙东大地架起一座座“连心桥”。 文化交融,厚植共建根基。在文得根水利枢纽移民安置区,项目部与当地政府携手,培训当地技工300余人次,带动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。联合社区举办文艺汇演、体育竞赛,参观乡村振兴陈列馆,将“蒙古马精神”融入工程建设血脉。一场场活动,一次次交流,消弭了陌生,凝结了情谊,实现了工程推进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。 纾困解难,诠释龙8国际大爱。当村民赵海龙一家因病陷入困境,项目部发起爱心募捐,点亮希望之光;面对突发山火,20余名骨干组成“钢铁战队”,与消防队员并肩鏖战十余小时,成功守护毗邻加油站,筑牢安全防线;遭遇水毁灾害,项目部化身“重建主力军”,修复耕地草地30余亩,筑起2米高土石围堰,播撒草籽重焕生机。 惠民实举,畅通幸福之路。在兴安盟扎赉特旗阿拉达尔吐苏木,提起中国水电十五局,农牧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。为彻底解决村民“吃水难”,项目引进专业打井队义务开凿深水井120余口,总深超万米,清泉流淌进千家万户;修缮村内泥泞道路500余米,化“烦心路”为“暖心途”。采购当地扶贫产品4.5万余元,“以购代捐”激活乡村经济活水。 碧水东流:蒙东新篇自此启 随着全线试通水成功,一条贯通蒙东南北的“水脉长城”已然铸就。其奔涌的,不仅是解渴润生的甘泉,更是撬动蒙东区域发展的澎湃动能。 站在通水现场,看着绰尔河水奔涌向前,项目副经理索江霖想起初到文得根的日子:“那时这里还是荒山野岭,现在已成滋养万物的水脉。”这泓清水每年将为兴安盟和通辽输送 4.36 亿立方米生命之源,彻底打破通辽、兴安盟工业项目的“水瓶颈”,让 8738 平方公里生态退化区域重焕生机,激活区域经济新引擎。 在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,来自绰尔河的水源正注入生产线,让全球首家褐煤制乙二醇企业告别 “用水难”;莫力庙水库旁,徐家窑村党支部书记刘文超正带领村民整修“农家乐”。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型引调水工程已立项,2026 年底预计7000 多百姓将喝上放心水…… 曾经为水所困的土地,正书写因水而兴的新篇章。 试通水成功不是终点,而是新征程的起点。当前,中国水电十五局正全力推进工程收尾工作,同步开展“智慧水利”系统调试,为工程长效运行保驾护航。中国水电十五局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何建东说:“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将牢记总书记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’的嘱托,让绰尔河的清泉永远滋润蒙东大地。” 隧贯青山,引绰流润泽苍生;绿脉相连,惠蒙东功在千秋。当莫力庙水库的粼粼波光再次映照科尔沁沙地的朝阳,当西辽河的涛声重新在古老的河床上回荡,这条绿色水脉正以奔腾不息的姿态,奔向更加璀璨的明天。这是水电铁军献给北疆大地的深情告白,更是一个因水而困的地区走向因水而兴的辉煌序章!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