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

 首页    >  资讯中心   >  重点报道
千年古战场的光伏蓝海
——山西怀仁100兆瓦光伏项目建设纪实
来源:水电十一局 作者:黄敏 刘雨潇 时间:2025-08-15 字体:[ ] 分享:

层峦叠嶂间,深蓝色的光伏板沿着30度陡坡蜿蜒攀升。

在晋北怀仁的苍茫群山中,这座由十四万块“能量盾牌”构筑的光伏蓝海,正将千年古战场的烈日热浪,转化为绵绵不断的绿色电流。

7月27日,由中国龙8国际水电十一局承建的山西怀仁100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,为这座“北方瓷都”镶嵌上璀璨的能源明珠。

山地攻坚,陡坡开路筑基

2024年7月13日,中龙8国际十一局的旗帜猎猎作响,插上怀仁苍茫的山脊线,标志着山西怀仁100兆瓦光伏项目正式破土动工。

陶土淬火,始自第一凿;青山伏脉,终成万里光。

然而,迎接建设者的并非坦途。当项目团队首次站在山脊远眺,层峦叠嶂的陡坡深谷便给了他们一个“下马威”。朔风裹挟着粗粝的砂石,猛烈扑打着安全帽檐;脚下平均30度的倾角,让每一步都深陷松动的碎岩;最近的村庄在盘山公路的尽头若隐若现……

“陶土硬过铁,坡陡鹰难歇。”从城市楼宇的钢筋森林到沟壑纵横的荒山野岭,一切从零开始,等待着建设者以双脚丈量天地。

更大的挑战,藏在起伏的山势和沉默的岩层之下。“你们看这地形图,蜿蜒起伏,沟壑纵横,”测量员李康站在铺开的图纸前,神色凝重地指点着,“就像咱怀仁烧瓷的窑火,外表看着温润,内里却刚烈无比。”项目选址的6个地块,平均坡度高达30度,局部陡坡甚至超过40度,让初来乍到的测绘团队倒吸一口凉气——精密仪器的架设、数据的精准采集,每一步都伴随着滑坠的风险。

更令人忧心的是地质:这片享有“北方瓷都”盛誉的土地,也因历史采煤遗留下特殊的创伤。表层覆盖仅半米厚的浮土,其下便是松散、酥脆如陶土的风化岩层,遇水易散、承载力极差。开工首日,三台重型履带挖掘机轰鸣着进场,意图开辟道路,却在漫天的烟尘中艰难“啃噬”着岩层,费尽九牛二虎之力,才勉强在陡坡上勾勒出几条便道的雏形。

修路,迫在眉睫,安营,刻不容缓。

项目部全员化身“山地尖兵”,双线突进破局——一面协调当地政府昼夜踏勘,在坟冢、采空区、私人地块的交错地带硬生生辟出新路;一面肩扛仪器攀越陡崖,用红漆在裸露岩体标记出第一条基准线。

面对陡坡和脆弱地层的制约,项目部采取了精细规划、分层施工和加强防护的策略,技术人员详细勘察路线,避开潜在不稳定区域和采空区,优化道路走向,尽可能选择地质条件稍好的地段,成功规划出一条条适应山地条件的施工便道。

主体建设,科技攻坚克难

钢骨扎破岩,灯火照青峦。

自开工之日起,项目指挥部便将这十字箴言烙进每寸工程血脉。面对平均30度的陡峭坡度与酥脆如陶土的风化岩层,项目负责人吴跟随在第一次生产会上斩钉截铁:“在瓷都造光伏,得让技术长出‘金刚钻’!”

“金刚钻”的锻造,始于灯火通明的科技攻关室。总工程师王庶安带领攻关小组挑起了长明灯,针对怀仁山地特有的“硬骨头”——陡峭岩石地形桩基定位难、风口坡地支架稳如磐石难、分散点位集电升压施工难——确立了三大核心科技立项:《陡峭岩石地形下光伏桩基定位技术研究》《风口陡坡强稳定性光伏支架安装技术研究》《山地分散光伏集电与架空线路升压站施工技术研究》。然而,纸上得来终觉浅,最严峻的考验在寒风刺骨的现场。

支架基础施工是保障项目整体稳定的核心。在坡度大、岩层松散破碎的陡坡上进行大规模支架基础钻孔作业,首要挑战是常规大型钻机缺乏稳固的作业平台。为此,项目团队采取了针对性方案:使用小型挖掘机在陡坡上谨慎整理出仅容钻机操作的小型平台;将较重的潜孔钻机拆解后,由工人在安全防护下分段搬运或借助简易装置运送至平台;针对坡度极大、岩层特别破碎的区域,则选用更轻便灵活的拉铆拖拽钻机,并在必要时由工人在严格安全防护下辅助定位设备以确保精度。通过这些措施——包括构建小型作业面、设备拆解运输、选用适应性钻机以及必要的人工辅助定位——项目团队成功克服了地形地质制约,完成了符合要求的支架基础引孔施工。

基础稳固后,项目重心迅速转向光伏支架与组件的精准安装“要把光伏板像瓷片一样精准镶嵌在山体上。”王庶安带着团队开展技术研究。在零下15℃的寒冬凛风里,工人们两两结对扛着光伏板攀爬陡坡。“一块光伏板七八十斤重,板子太凉手一碰就冻透了,手套都没用。”来自榆林的安装工老李展示着满是冻茧的手掌,“但想到这些组件要扛住八级大风,再冷也得保证光伏板精准安装。”

山脊背阴处丛生着虬曲的酸枣树,铁枝铜干刺破冻土,任凭朔风撕扯、岩屑击打,依旧在春来时迸出玛瑙般的红果。这抹倔强的鲜红,恰似寒夜中奔忙的接车人头顶的安全灯,又如测量员冻裂手背上渗出的血珠。

建设者们与酸枣树何其相似!当经验丰富的老电工在结冰的地面上专注安装电缆接头,抵御着刺骨严寒;当“党员突击队”的旗帜飘扬在45米高的输电铁塔顶端,队员们在高空云端沉稳作业——他们以钢纤作笔、汗水为墨,在千年古战场续写着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与力量。

并网发电,铸就绿色丰碑

三月的怀仁,大风裹挟着黄沙掠过山梁,能见度骤降至不足十米。安全环保部潘高峰仍清晰记得那个沙尘肆虐的下午:“山上的草团被狂风卷进空中,组件下一群人拉着绳子想把组件复位,干完才发现鼻孔,鞋子里全是灰。”这种与自然较劲的场景,让人想起《怀仁县志》记载的金沙滩古战场——当年杨业将军正是在这般飞沙走石中坚守阵地。

更大的考验来自人员统筹安排。当集电线路杆塔吊装工程都开始后,大家显得有些“手忙脚乱”,“那段时间大家急得嘴上起泡。”吴跟随翻出当时的沟通记录:技术部的年轻人轮流蹲守现场,把吊装方案改了又改,连综合办人员都去现场蹲守。“就像古代驿站快马传书,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硬是靠人盯人的‘笨办法’,把控好现场施工的每一个细节平稳进行。”吴跟随的话语里透着自豪。

从3月到6月,项目部全员接力攻坚,先后完成了桩基础的浇筑、箱变基础浇筑、支架安装、光伏组件安装、逆变器安装、各项线路敷设、主网接地安装,以及升压储能站各项任务的施工。整个过程环环相扣、高效推进,只为交出最后那一份质量可靠、成品完善的亮眼答卷。

夏日的怀仁群山化作蒸笼,炽白阳光灼烤着赤褐色陶土岩层。十四万块光伏组件沿盘山道蜿蜒而上,热浪扭曲了空气,金属支架烫得能烙饼,施工决战在此刻点燃。当夕阳将人影拉长在嶙峋山脊,酸枣树投下紫红的阴影。工人们坐在滚烫的岩板上,看深蓝色光伏板随山势铺展——那被汗水反复浸透又烤硬的工装后背,早已凝出片片盐霜绘制的“地图”。

这条追光之路,每一步都包含建设者的心血,每一步都镌刻着坚持与智慧:5月15日,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完工,十四万块光伏板在怀仁群山上构筑起壮观的“蓝色长城”;5月30日,项目顺利通过并网前质量监督检查,各项指标合格。7月25日,项目升压储能站一次带电成功,为全站并网运行奠定坚实基础;7月27日,随着一声清脆的合闸声,由水电十一局承建的山西怀仁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。

项目建成后,年均发电量1.48亿千瓦时,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约4.46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.22万吨,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880吨,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 367吨。对进一步优化当地清洁能源结构,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,推动山西省能源转型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昔日,熊熊窑火淬炼出“怀仁陶瓷”的金字招牌;今日,这片蓝色“光铠”正为这座古老的城市锻造着绿色发展的新动能。

项目形象

并网发电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