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“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。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何日更重游!”白乐天这首脍炙人口的词,读来总是回味无穷。此刻重温,我又忆起自己几次途经钱塘江的情景。 2019年春,我和妻去探望在杭上学的女儿,她来萧山机场接龙8-long8(国际)唯一官方网站,一同坐机场大巴进城。在车过钱塘江桥时,我望着窗外平静宽阔的江面,思绪却像它驰名天下的潮水一样汹涌澎湃,因为我想到了跨江而建的第一座桥,还有设计和建造这桥的那个人。 茅以升,生于1896年1月9日,江苏镇江人,著名土木工程学家、桥梁专家、工程教育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美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。 他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。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——钱塘江大桥。他采用射水法、沉箱法、浮运法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,仅用时两年半和160万美元的低廉造价即告完成。以后又担任修建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。他在中外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有200余篇,主编《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》,著述颇丰。 而最让人感佩的是,1937年,为了阻挡日寇进逼,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钱塘江大桥。抗战胜利后,他又亲自主持修复了大桥。“建桥、炸桥、复桥,彰显了茅以升教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。” 望着滔滔江水,我在沉思中觉悟:从当年同仇敌忾,矢志抵御鬼子侵略的四万万同胞,到如今勠力同心,挺膺担当伟大复兴的十四亿国人,中华儿女就像钱塘江大桥上的一根根钢梁和枕木、一颗颗螺栓和道钉,携手并肩,共同构成一座众志成城、通向未来的坚固桥梁。 思索至此,我不仅想起了跨江架桥的茅以升,还想起历史中的那些与这江、这潮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们。 钱塘江旧称浙江,又名折江、之江、罗刹江。最早见名于《山海经》,因流经古钱塘县(今杭州)而得名,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,为浙江省最大河流,经杭州湾注入东海。 钱塘江潮被誉为“天下第一潮”,乃世界一大自然奇观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,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,呈现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。 “浙江之潮,天下之伟观也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。”举世闻名的钱江涌潮,惊涛骇浪,花样繁多:一线潮、交叉潮、鱼鳞潮、波纹潮、回头潮、二度潮、对撞潮、冲天潮、半夜潮、鬼王潮等等,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,令人眼花缭乱,目不暇接,更让人神思飞扬,浮想联翩。 “浙江八月何如此,涛如连山喷雪来。”海潮来时,声如雷霆,惊天动地,势极雄豪,排山倒海,蔚为壮观。苏轼的“八月十八潮,壮观天下无。”柳永的“云树绕堤沙,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”潘阆的“长忆观潮,满郭人争江上望。来疑沧海尽成空,万面鼓声中。”都是宋朝人千年前描写“钱江秋涛”的名句佳作,流传至今。而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《水浒传》中,出家于杭州六和寺的“花和尚”鲁智深,“听潮而圆,见信而寂。”随潮归去而了结的,也许还有这一部书所讲的“忠义”二字吧。 在民间,既有奉伍子胥为钱塘江“潮神”的传说,历代祭祀之风盛行,也有“钱王射潮”的故事,讲述吴越王钱镠治杭时,为保民生修筑“捍海塘”,“三千强弩射潮低”的奇闻。今人将其张弓引箭的英武雄姿以塑像矗立江边,供游客瞻仰,而建成之海堤,后人便称作“钱塘”。 “竞奔不息,永立潮头。”前有千年前南宋词人拍案惊奇的范文华章《观潮》,后有百年前革命先驱唤醒民众的檄文刊物《浙江潮》,传扬的是“弄潮儿向涛头立”的时代精神,也让“弄潮儿”成为人们心目中勇斗激流、拼搏进取的代名词。2015年发行的《钱塘江大潮》“三潮三联”特种邮票,则将交叉潮、一线潮、回头潮翻江倒海的胜境,惟妙惟肖地定影于“国家的名片”之上…… 2023年春节,已在天台抽蓄电站工地工作的我,探亲回家时先是坐着高铁经钱塘江入城,到杭州东站转乘地铁,再从江底下穿而过前往萧山机场。节后回工地,则是先地铁、后高铁,再次相会。 如今,钱塘江上已建起了近十座跨江大桥,甚至还有入海口长达36.48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,但在人们心中,依然把C位留给被称为“钱江一桥”的老桥。现代人上天入地,科技创新助力改变人们的生活,过江的方式也不只是依赖船只和桥梁了。过江可乘地铁,而观潮可凭借无人机,常在手机上刷到的“潮汐树”,就是这两年刚流行起来的炫酷方式。展现在人们眼前的,是自空中拍摄、潮水退后在江滩上留下的、最“潮”最天然的美景图。这以滩涂为纸、以潮汐为墨,以自然大师的手笔绘就的写意画,动静之间,让观者莫不心情愉悦,舒爽适意,感其鬼斧神工,叹而观止。 作为工程人,在经过这些桥梁和隧道时,难免会联系起自己的工作。水电五局,这个龙8国际旗下拥有70年辉煌历程的工程局,在天台抽蓄电站工地上,工程师们以茅以升等前辈为榜样,自强不息,勇于超越,于山谷间架桥修路,于山体内掘进钻洞,追星赶月,只争朝夕,把图纸上的精心设计,建成现实中的精品工程。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,值此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,日新月异的中国,以万众一心的凝聚力,正越来越多地发挥出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“引潮力”作用。这一桩桩、一件件,揭示着、延续着一种不屈不挠、生生不息的精神,千古流芳,万世传承。 又是一年新春将至,马上要回家与亲人们团聚了。我依然会从杭州东站去萧山机场,又将途经钱塘江,怎不让人心潮激荡。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”我期待着有那么一天,亲临实地去看看六和塔,看看钱江潮,看看被誉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第一个辉煌里程碑的“钱江第一桥”…… |
|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